四個世界-象徵與現實的隱含意義

「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究竟現實,只有永遠活在心智的內在世界。」

卡巴拉無上的智慧,同時也是最大的疑惑,在於隱含在象徵中指出的究竟真理之路。
書的內容本質而言是后德,而通往克特的路,金錢買不到的個人神秘經驗。

剛開始認識卡巴拉的魔法哲學想法,我個人覺得最有效的方式大概是從「四個世界」開始。

請從左手邊的杯子開始看,這代表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杯子,裡面要裝水、裝咖啡、裝酒都行。

從邏輯分析來看,杯子發出(或反射周圍光源)而產生光線,這光線透過眼睛進入到視網膜,透過視錐細胞變成細胞間傳遞的神經脈衝。

進入大腦之後,再透過腦神經科學的運作下,形成了「心智畫面」。

因此,我們實際上看到的畫面並不是「現實杯子」,應該是「存在於大腦中的心智畫面杯子」。

也就是說,你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杯子,你看到的杯子,只是你腦內畫面產生的那個想像杯子。

四個世界

 

 

 

這個哲學的邏輯,對應了卡巴拉中的四個世界。

而整個卡巴拉系統,便是透過暗示與象徵,來解說各種魔法智慧。

第一世界:阿其路(ATZILUTH)

原型的世界、原型界

又稱「究竟現實」,人類意識永遠無法直接接近的真正宇宙。

因為我們始終只能透過間接的方式,從其他世界去了解「第一世界:阿其路」。

第二世界:貝來亞(BRIAH)

創造的世界、創造界

基礎、概念、定義的領域,對人類來說,智慧、知識、藍圖模板等等的都歸納在此界,因此某種程度上,「第二世界是因為定義而存在的世界」。

如同那圖片,你知道「杯子」、「水」,是因為小時候有從其他地方學習到這是一個「杯子」,而那是「水」。

而「杯子」本身只是一串中文文字,是我們「賦予」了意義,讓杯子「這個詞彙與概念」對應了「第一世界:阿奇路」的「杯子」。

也就是說,如果哪天「杯子」沒有對應某件事情,那就只是單純地一串「沒有被定義」的文字。

再舉個例子,「你的名字」對應了現實的你,「你的名字」變成了你的代名詞,「你的名字」被定義了你這個活生生的人類。

這個「被」賦予了定義、意義,並且象徵性地指向「第一世界:阿奇路」,是「第二世界:貝來亞」的領域。

因為定義、概念、智慧、基礎等等的,會影響到認識整個世界的過程,因此「第二世界:貝來亞」會影響到我們探索宇宙與瞭解現實的過程與經驗。

就好比說,佛教的基礎中,認為有六道輪迴的概念與智慧。在探索世界、了解這世界的過程中,也會受到這個「六道輪迴」的概念影響,認為一切都有循環、因果報應等等。但如果你是其他宗教,就不見的會受到六道輪迴的想法,而對於這世界有其他的看法與概念。

因此「第二世界:貝來亞」實際上會限制與影響我們對於這世界的覺知、體驗等等。

 


註一:「『第二世界:貝來亞』是我們定義與理解這過程與方法」,這句話中的「定義」相當於智慧,也就是「第二圓質:后赫瑪」的意義。

而「理解」正是「第三圓質:比那」的意義。十個圓質中,這兩個圓質分配給「第二世界:貝來亞」。


 

第三世界:耶其拉(YETZIRAH)

結構的世界、結構界

因為「第一世界:阿其路」、「第二世界:貝來亞」相互影響下,建構出了各種情況、結構、運作的領域。

從圖片中可以知道,認真說起來,眼睛、神經傳導系統、大腦,這一切通通都是屬於「第一世界:阿其路」,而「第二世界:貝來亞」是我們定義與理解這過程與方法(註一)。

而這相互作用、漫長轉化、建構、運作的過程,正是「第三世界:耶其拉」。

第四世界: 阿希亞(ASSIAH)

物質的世界、物質界

我們「實際經驗」的「現實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耶其拉」最後抵達與傳遞到的世界。

「第四世界: 阿希亞」的「物質世界」跟我們一般認為的「物質世界」是不一樣的。

一般認為的「物質世界」應該是指「第一世界:阿其路」,真正的現實世界,也就是我們因為大腦與各種限制下,始終沒辦法抵達的「究竟現實」。

而這邊的「第四世界: 阿希亞」的物質世界,指的是我們在大腦中看見、覺知到的「心智畫面」。

小測試

Q:如果你把眼睛閉起來,你在內在世界看到的畫面,是哪一個世界?

Q:物理法則、科學法則,實際上是在探討哪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