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與靈性之中的思想

從家庭業力切入,覺察到真實自我的修行,宗教與神祕學在探討的靈魂覺醒,正是探討介於「肉體與靈性之中的思想」

「你是誰?」「宇宙是什麼?」「死亡之後有什麼?」

這些問題可以說是直接命中所有宗教與神祕學領域中的核心問題。
宗教會存在、魔法會有用、身心靈一直在探討的靈魂覺醒。都不外乎跟這三個問題息息相關。

三個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我是誰?」
因為對於開悟或靈魂覺醒,是最直接的問題。

今天我不打算講什麼神祕學還是魔法之類的,而是從哲學與思考中去探討。


我很常用家族業力的思考方向想請朋友或學生去想想看

「如果你能控制完全思想,那你會讓自己待在痛苦的思想中嗎?你會去創造那些不舒服的思想嗎?」

很顯然的,大部分的時候,思想就是會出現,而且也不知道從哪來的。

它,就是來了,完全沒理由。
這是思想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無常」。

如果你不夠靜定,覺察力不夠,你只能看的到它在哪出現,而你只能被迫接受,或者拒絕。

那也就是平常我或者修行者會做的內觀,我們會去觀察思想從哪裡出現的、又從哪裡消失。

回想一下,你上週五晚餐要吃什麼?
燉飯?陽春麵?便當?或者出門跟朋友吃飯?

大部分的人都會忘記,也可以換成說
「只要你不去完全在意思想,思想就會自然而然消失」,這是「無常而常」,思想一旦不去理它,它就會自然消失,回歸於某種存在或者空間中

而你只要稍微在意,或者逃避不想去在意,那它就會留著,一直都在那邊。
這是思想的另一個面向,執念。

有這兩個想法,我們就可以從頭了解思想。

當你了解家族業力、父母親的思想對你而言有莫大的影響力,而這些影響力又是從小開始的。
那你想過,為何對於成長階段的我而言,為何會去相信這些思想?

當你出生的時候,是一塊白布,內在什麼都還沒有定型下來,是空無、什麼都沒有。

而此時,思想也在此時開始發生。

思想注意到自己其實一無所有的、出生時什麼都沒有帶來、這可能會讓自己肉體死亡、思想進而消失。
思想也會同時注意到,內在什麼都沒有,連一個可以抓住讓自己依靠的東西都沒有,那會產生強烈恐懼,因為思想注意到,自己的本質是很空虛而無常的,這會死亡,這會讓自己徹底消失。
(就跟上周五晚餐的想法一樣,只要自己不在意,那就會消失)

因此產生了第一個思想「讓自己活著」。

為了讓思想能夠存活,它需要創造出某個強力的結構,來保證自己不會消失,也就是思想肉體。這在後面就變成價值觀與信念的主要結構

(因此很多神祕學或宗教在探討的死亡後的重生,其實在探討的正是崩壞掉所有價值觀與信念、包含宗教理念、與世界觀之後;回歸於空無之中,然後在從空無之中,去運用自己的意志,讓思想變成你的有力工具,而不是讓工具去操控你)

這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就是「賦與其他的思想,有自我感,靠這個自我感,將這個思想納為自己的一部分。」

而如果被賦與自我感的思想離開了原本的思想,就會產生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是人類生活中90%最主要痛苦的來源。
另外10%是肉體上的痛苦。

試想一下,你小時候父母親買給你一個你喜歡的東西,無論是玩具車、書,還是衣服,你會很開心。

除了來自父母親的關愛之外,更多是因為那是我的東西了!

如果哪一天這東西不見了,或者損毀了,你就會感到強烈的痛苦,因為我的東西不見了,或者壞掉了。
這種痛苦,到現在,你仍然天天會感覺到。

你可以開始把玩具車替換掉,從書籍、成績、房車、機車。

而這是「我的」帶來的影響力,也就是自我認同感帶來的安全感與痛苦感

你其實並沒有「真正」擁有過那東西,你擁有的是「那份思想」或者「使用權」,而你一但玩具車或者機車被別人撞壞,你就會嚴重感覺到不舒服與痛苦。

因為那份思想受到了傷害,你的價值觀與信念受到了波及。

因此宗教時常講得放下思想或執念。

從哲學思考來看,它正在探討「思想對人們帶來幫助的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痛苦與壓力」

之所以會宗教或神祕學會花時間冥想,去內觀,是要去感覺「真實的我」,也就是創造思想,讓思想能夠出現又消失的那片內在空間,

正是「靈性」、「道」、或者「平靜」。其實我們也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只知道「這個空間」存在,只能找一個名字去稍微形容它。

能夠覺察到這片內在寬闊的無限空間,甚至有機會感知到平靜、安詳、甚至是無條件的愛。這便很常被稱為「靈性覺醒」或者「覺醒」之類的

其實就是覺察到「你的本質」。

這片空間是充滿了未知與無限可能。
這對於無常而不能捉摸的思想而言,探索這片未知空間簡直就是危險或者可怕的。

我還蠻喜歡這比喻的,海浪與海。

海浪會存在,因為有風,有各種外在環境。
但是海浪害怕自己會消失,於是不斷地避免撞上海岸,或者聚集其他海浪形成更大的海浪。

海浪認為自己是真實存在的,殊不知自己其實也是海的一部份。
只要海浪認為自己是存在的,就會陷入在自我分離之中,並且汲汲營營地尋找認為自己是真實存在的證據說服自己或其他海浪,但對於海而言,海浪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也是自己,更是自己的化身與展現,並沒有任何差別。

這比喻就好比思想與「內在空間」的關係一樣。

思想錯認自己是真實的,殊不知自己來自更寬廣的內在空間,思想的能量常常是緊縮的,從整體性被拉離出來,形成狹隘的靈性。

而宗教或神祕學的修行,正是注意到,無論這個思想看起來多麼堅實,多麼無懈可擊,終究只是「整體的一部分化身」,那既是整體,也不是整體。

因此會需要慢慢轉化與釋放,這不只是指能量方面,更是指思想與價值觀的釋放,讓原本的你徹底死去,解除一切價值觀與世界觀,其回歸於平靜之中。

之後,重生。

重生不是指在創造新的價值觀與信念,而是從靈性、從心去行動與選擇,讓思想變成表達靈性與自我平靜的工具,接納一切,讓自由與慈悲寬恕,從心裡散發給身邊的人事物。

https://www.plurk.com/p/orm62q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